森梦商朝文史网

帝王的书愤明清历代君王与书画世界的故事

0

帝王的书愤:明清历代君王与书籍文化的故事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诗书始终是尊贵而神圣的存在。从古至今,无数帝王对此持有不同的态度,有时以重视之见,以其为治国理政之基石;又有时则以轻蔑之心,将其焚毁于无形。然而,这种纷繁复杂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起伏。

在古代,读书人常被看作是国家重要的人才,但同时也因过分强调儒家思想而受到限制,如韩愈便曾流露出对读书生活的厌倦和牢骚。这股子风气似乎还未结束,在朱元璋时代,尽管他没有像秦始皇那样大规模焚烧图书,但通过八股取士这门政策,他实际上还是“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的方式来控制知识分子的思考和行动。

八股文考纲仅定于四书五经,并且奉朱熹集注为圭臬,禁有新解,这使得士人品格开始下降,文艺形式开始僵化,创作停滞不前。即便如此,也有人如张潮仍然怀抱希望,对未来可能出现更开放的文化环境表示了期待。

然而,不同于秦始皇那种直接破坏文字记载的手段,朱元璋采取的是一种间接却更有效的手段。他虽然没有烧掉所有图书,但他的做法让人们失去了真正理解和探索这些知识的能力。这就好比说,“雪夜闭门读”成了封建时代的一大乐事,因为那些被禁止的大多数,是很有趣味性的作品,因此它们越被禁止,它们就越流传开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最伟大的帝王,其对于诗書的态度也是多变且复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无法预料到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后世,也无法预测这些影响会如何演化,最终成为历史的一个不可逆转部分。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或许也是一种类似的局面——我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去控制信息,却不知不觉地正在塑造着自己和未来的世界。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