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新著中,史景迁以其独特的笔触勾勒出明末清初两大散文家的形象,他们的作品不仅充满了性灵和率性的气息,更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李渔和张岱,这两个名字,让我回忆起那些阅读时的心潮澎湃。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末,我第一次读到张岱的《陶庵梦忆》,被〈瘦马〉一节深深打动,当即击节称赞,从此对他产生了难以解脱的情感。
张岱出身于显赫家族,他享受了富家子弟所能拥有的奢靡生活,但到了48岁的时候,他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国破家亡,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山林间隐居,过起了布衣蔬食的生活,有时甚至要断炊。这段经历在他的《陶庵梦忆》中得到了详细记录,他通过文字描绘出了往昔浮华生活的一幕,也展现了他后来的淡泊名利。
再如记当年他博览群书之所,不二斋,那里高楼幽静,“腊梅补之”、“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槛,“潇潇洒洒”的竹影伴着晶莹透明的云母光辉,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世界。而图书四壁、连床鼎彝尊蹴,是一种奢华至极的景象,与他后来的简朴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如同隔世之间的事情。
最近,在书店里,我偶然发现了史景迁最新出版的《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中文版——《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温洽溢译,台北:时报出版,2009年2月),看完之后我感到无比激动。史景迁既擅长治史,又擅长写史,其风格早已是我心慕的大师。他关于我的“张迷”,必定有新的见解,我怎能不迫不及待地去读呢?
果然如此,史景迁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深刻的人物分析,将张岱的一生和内心世界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探讨。他还通过晚年的修订工作,对自己生命价值进行了解释。所有引用的资料,没有使用任何“独门武器”,但却将这些材料巧妙地串联起来,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人物画像。
在写作上,史景迁依旧运用他的技艺,将历史资料转化为散文或小说般流畅的手法,如第一章开篇便是这样:“张岱居处前有广场,一夜之间灯笼亮起,让人感觉每一天都‘无虚日’—既可以宅邸,也可以社交,又可以放纵自我。”尽管身处繁华都市,但对于花费而言,并没有太多挂念。在南京城内秦淮河畔,他游船画舫、弦歌盈耳、露台精致,每一次活动都洋溢着夏日温馨。一时间仿佛置身其中,那种环境镜头推拉,以及人物内心情感呈现,都超越了许多“正统”的历史著作。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够像这样驾轻就熟地融入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而又保持个人的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自从读过他的《王氏之死》以来,我就对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怀抱期待,现在重新看到关于张岱的话题,我真是感到非常兴奋,用掉两晚时间才看完。我在序言中看到他说:“只要有人追忆往事,就不会随风逝去,因此他决心尽力挽回对明朝回忆。”让我想,如果没有先前的阅读体验,再来看看这本书,或许会更好地理解那份深层次的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