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乾隆何弃董其昌十三叔何负乾隆

0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华亭派”的主要代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其人生平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从贫寒之家走向仕途的春风得意和青云直上的轨迹。他在公元1589年的清晨,以三十四岁的年龄举进士,那一刻,他开始了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最终官至南京礼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职。他对待政治极为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而他的回归总是伴随着再次被征召使用的消息。

董其昌才溢文敏,有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写及理论的多面手。他是海内文宗,是晚明最杰出、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在绘畫方面,他尤长于山水景色,用传统技巧师法前辈,为作品赋予了一种平淡而又天真的气质。在笔墨运用的层次分明与拙中带秀之间,他寻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份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一代难忘,对后来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走上学问道路,不是偶然发生的事,而是一段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人生旅程。在一次考试中的失败激发了他学习和研究书法的一切热情。那场考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点燃了他的热忱。而从此以后,他便投身于探索和掌握这门艺术上,这段经历也被记录在他的《图说房间随笔》里,其中详细记述了他如何通过不断努力,从一个普通的人变成了一个大家所认可的大师。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绘画领域,都可以看出董其昌是一个极具才华且勤奋的人物。他不仅自己动手实践,还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整理成文字,与世界分享,使得他的名字永远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个角落,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