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朱常淓(1607—1646),安徽凤阳人,俗称小潞王,字中和,号敬一主人、敬一道人。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潞简王朱翊镠第三子,是万历皇帝亲侄。在崇祯四十六年【1618】,我袭父潞王爵位,并在河南卫辉建立藩国。在位二十六年后,当明朝灭亡于清军之手时,我流寓杭州。
弘光政权覆灭后,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的六月,我曾被推举为监国,但仅几天后清军至杭州,便投降了他们。随后,被押解至北京,最终在第二年的五月,被杀于北京。我的生涯因而落幕,也就是四十岁那一年。
在那个紧要关头,一群大臣包括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袁宏勋、张秉贞、何纶等人请求我监国。当时的消息传来,说是弘光帝已被俘。我接受了这个职责,并在邹太后的命令下开始行使这一角色。但不幸的是,我们无法抵御住清军的压力,只能求和或投降,最终导致我们失去了最后一线希望。
虽然我的政治生涯并未取得什么显著成就,但我却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和书法家。在绘画方面,我尤其擅长竹石画作,如今,有一块刻有我作品“月外兰”的石碑保存在卫辉市博物馆中。这证明了我的艺术才能。
此外,在音律领域,我也是一个专家,不仅会制琴,还设计出了一种叫做“潞琴”的高质量乐器,这些琴非常珍贵,即使崇祯皇帝也视之为宝贝,用以赏赐给诸王。同时,我还写了一本关于古代音律的专著《古音正宗》,共七册,其中包含了50首由我创作或收集的古琴曲。
然而,最让我留下的遗产可能还是书法。我府上保存着大量的手书石刻,其中的一些甚至被镶嵌进崇圣祠墙壁,使得它们得以流传至今。此乃是我功绩中的亮点,也是对历史的一份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