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齐景公的故事。景公在游览牛山时,北望其国城而流泪说:“何必滂沱而去此而死?”他的臣子艾孔和梁丘都跟着他哭泣,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景公问他为什么不哭,晏子回答说:“如果有贤能的人守护国家,那么太公、桓公就能常守;如果有勇敢的人守护,那么庄公、灵公就能常守。但是君主们不断更换,每次更替,都让人悲伤,因此你为何今日之悲?”
齐景公听后感慨万分,他可能并非真心对父亲的逝世感到悲伤,而是深知自己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左传》中也有类似的对话,其中景公询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死亡,人们会怎么欢乐?晏子回答说,如果没有死亡,那些曾经存在的快乐现在就是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快乐了。
对于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来说,他们通常都希望能够长久地活下去,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这一点可以从各种历史记录中看出,无论是求仙药还是炼丹,他们似乎总是在寻找永生的秘密。而生活困苦的人,对于死亡往往并不恐惧,因为他们认为它是一种解脱。
毕飞宇的小说《青衣》讲述了一个不肯退出舞台的演员筱燕秋,她因为一角角色变得失去理智,但她依然坚持要继续表演。她的一生充满了挣扎和痛苦,这种情形在很多中国女性身上都能看到,她们在追求努力时,就像是无力回天又挣扎,但始终无法放弃。
鲁迅曾经写道,有些人从小到大,从壮年到老年,再到暮年,却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越来越奇怪。而李国文在晚年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老人的文学成就虽然值得尊敬,但已经属于过去,不应该再影响现在或未来。他还讽刺那些老先生遇见女士时眼中的那种邪恶光芒,这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