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则关于齐景公的故事。景公登上牛山,望向其国城流泪说:“怎能如此顺利地离开这片土地而死?”他的臣子艾孔和梁丘都跟着哭了。然而,晏子却独自笑着旁观。景公擦干眼泪后问道:“我今天游玩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我的臣子们都跟随我哭泣,而你却独自笑,这是什么原因?”晏子回答说:“如果能够让贤者常守职位,那么太公、桓公就能常守;如果能够让勇者常守,那么庄公、灵公就能常守。但是君主不断更换位置,更换将领,最终到达了你的位置,你为何对此感到悲伤?这是不仁厚的行为。不仁厚的君王看到一件事,就有谄媚之臣看到两件事,这就是我为什么会独自窃笑。”
《左传》中也有类似的对话,其中齐景公询问晏子,如果没有死亡,人们会如何快乐?晏子回答说:“从前没有死亡,现在的人们所享受的欢乐,就是古人所追求的欢乐。如果没有死亡,那些久远时期的人所拥有的快乐,并非君王所愿望的事物。”
对于那些担任国家大员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总是贪生怕死。而皇帝们,则可能通过炼丹或采集药草来延长生命。在生活艰苦的人看来,死亡往往不是他们恐惧的事情,因为生活过于累赘,对于死亡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这正如有些人盼星辰早退休,而有些人则害怕退休,以至于改变自己的年龄记录。
小说家毕飞宇在其作品《青衣》中描绘了一个不肯退出舞台的人物。他因扮演角色A而失去理智,在二十年前用开水烫伤师傅李雪芬。在二十年后,《奔月》的复出,他仍旧霸占舞台,不容其他演员接替他。在复出的时刻,他虽然已经衣食无忧,但还是先一步送上了门去。
毕飞宇说道:“如果我尊重生活的话,我必须承认,在我的身边,在骨髓里头,在隐秘的地方筱燕秋无处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努力的时候满溢出一种力挽狂澜但又坚持到底、直到黄河东流也不放弃希望的情绪。她们那种压抑感,那种痛苦,那种不甘,都让我心碎。”
单位里有一位女士,她已经成年但还未工作,可当领导劝她辞去部门主任职务时,她却说:我犯了什么错误呢?我还能干两年呢!
当然,对于那些做着垂死挣扎的人,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并非只限于女性。正如鲁迅所言,“可惜有一种人,从幼到壮,没有一点奇怪;从壮到老,有点奇怪;从老到死,却更离奇,要占尽少年道路吸尽少年空气……”
李国文在晚年的某个时候曾经发出这样的愤慨:“老,就得承认老,就得服老。人们尊敬你的岁月、资历、过去的成就、好脾气好性格好人缘好风度,不等于尊敬你现在文学状态……明日黄花的事物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今天,就没必要既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才行。” “世界上最难看的是那些七十多岁的男子面对美丽女子时那双木然中的邪光。”
这些描述透露出人类对于生命的一些深层次思考与情感表达,它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时间和生命价值的一个共同探索过程,无论是在历史古籍中的哲学讨论,或是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日常生活的小事儿,都蕴含着我们对于存在意义的一种追求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