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生于立春之日,其父为明光宗朱常洛,母刘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崇祯皇帝是明光宗的第五子。在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在天启七年(1627年)即位,并改元崇祯。他在位期间,努力勤政、节俭,但也因为刚愎自用和多疑而招致了众叛亲离,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17岁时,崇祯帝继承了帝国宝座,他即位后便迅速铲除了大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此时,明朝内部党争激烈,而连年的自然灾害和农民起义也让国家陷入困境;外部清军则不断侵扰中原。尽管崇祯皇帝竭尽全力,以节俭勤勉著称,但他专横独断的治理方式最终导致了臣下失去希望,最终使得整个国家走向崩溃。
在他的统治末期,他杀害了一些抗击清军的人物,如袁崇焕,这不仅损害了士气,也加剧了国内外形势对他的压力。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后,崇祯皇帝选择煤山自缢身亡。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思宗或毅宗,有些学者认为他并非完全无能,只是在特殊时代环境下做出了错误决策。
此外,他还曾尝试改革历书,将《太平广记》中的“西法”修订成《崇祯历书》,并推行新的税收政策。但这些措施未能挽救衰败的局面。他的死标志着一个古老王国——大明的结束,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人们认识到政治上的刚直与内心世界之间微妙且复杂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正确地使用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