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清朝的士不知耻在党史小故事50例中笑谈录

0

乾隆五年秋,北京死去一石匠,其丧事风光轰动京师,达官贵人接踵而至,内阁九卿纷纷往吊,连三朝元老张廷玉也差人送帖。这名石匠生前承包皇家工程,因无儿女巨额家产争执不下,其义孙义婿拉拢达官贵人以助声势。詹事府詹事陈浩竟流连忘返,在丧家陪吊数天。乾隆帝闻讯为之大怒,对九卿痛斥:“身为大臣,而向出身微贱之人俯首跪拜,无耻也!”

自古以来,中国士大夫注重气节和修养,为人居官推重信义、忠诚、刚直、清廉。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士大夫们越发难以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凛然的气节了,为追求荣华富贵,不惜奴颜婢膝,这种现象成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严重问题。

嘉庆初,有学者指出“士大夫渐不顾廉耻”,后来更明确地将其概括为“士不知耻”。这反映了当时一种普遍现象,即士风下流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要解释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儒家思想体系崩溃导致信仰危机。当鼎革之际,一部分与明王朝一同崩溃,当尊王攘夷、忠君爱国失去了实际意义时,大多数士大夫迷惘彷徨,最终选择了顺应权力中心,以保住自己的位置。

二是清代统治者为了确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对于独立的人格进行刻意摧残。大臣们处处观察皇帝的颜色行事,如果稍蒙赏识,便洋洋自得;如果稍有不悦,便头抢地而出寻找新机会。这样的大臣们成了一群媚态十足的奴才。

三是清代官僚体制造成了这一局面。这一体制主要有三个特点:赏罚升迁由皇帝决定,上级决定下级,从而使能否获得皇帝和上司好感成为了做好官的关键。此外俸禄极低,使得许多士大夫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谋取利益,从而丑态百出。在这样的环境里,“士不知耻”就显得尤为突出。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