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古代,没有空调,古人是怎么降温的?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寒冬酷暑,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恐怕仅凭自身的素质是无法抵御严苛的自然条件的。因此,一些基本的防寒防暑措施是必要的。北京虽地处北方,但夏季还是十分炎热,人对于气候变化的心理反应还是十分敏锐和复杂,有时,即使是微小的小气温变化都可能会导致不适,所以,盛夏之际,皇宫里要设置必要的人工避暑设施。
来过北京的人都该知道,夏天的北京,酷暑难耐,比如乾隆皇帝就曾以《热》为题专门作诗来形容北京炎热的大夏。“岂无九重居,广厦莲垂湘。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在那没有电扇、空调和冰箱的时候,在重重宫院紫禁城里,要想减少高温,就必须依靠一些传统方法了,每到酷暑,那些传统方法就会被重新利用起来。
这些传统方法虽然没有现在设备效果显著,却也是巧妙利用自然之物智慧精深。一种方式是在建筑设计上做文章,比如明代以后的建筑规制要求“檐步五举”,这样的简单法式中却有大奥妙。在冬至前后阳光满室,而到了夏至前后则屋檐遮阳,这样一来,无论哪个季节,都能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还有就是营造竹帘和凉棚,这两种都是创造出阵阵清凉感觉的手段。在屋檐前面悬挂帘子,可以遮挡阳光,同时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风。而且,还有等级划分,比最高级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出来最为高档,而等级低一些的是用苇箔编成。搭凉棚也是一个办法,用圆木作为支架,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可以卷可展,当烈日当头时展开遮挡阳光早晚时收起让房间通风透气。
最后,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储存冰块并通过特殊工具使用。当年的京城居民便习惯于储藏冰块到夏日使用。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管理技巧上的精湛,而且还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上的坚持。比如说,《大清会典》中记载清朝紫禁城周围共设18座官窖,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将其切割成规定尺寸并贮存在地下半地下形式待转年的 夏日使用。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器具叫“冰桶”,可以将融化后的水排出,又不会影响整体冷却效果,从而达到一定程度降低室内温度作用。
总结来说,在那个时代,他们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如建筑设计、高超技艺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寻找有效减轻酷热带来的舒适解决方案,以应对那个缺乏现代科技支持的情况下的极端环境挑战。而今天,我们可以从他们那些创新思维中汲取灵感,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