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被封于洛阳,国本之争终于结束。但是皇太子朱常洛的境遇并没有改善,明神宗依然对他不闻不问。直到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一名叫张差的无名氏闯入慈庆宫,用藏于袖中的枣木梃打伤几个晒太阳的老宦官,这起事件被称为“梃击案”。
经过几天审理,负责审理此案的人们准备将张差处死,但就在此时,有人提出让张差当面指证涉事宦官庞保和刘成。如果能成功指证他们,那么就可以揭开郑贵妃可能作为幕后黑手的真相。然而,在随后的审讯中,这个关键环节却被忽略了。
最终,由于缺乏关键证据,包括张差指证庞保、刘成这一环节,没有人知道真正幕后黑手是谁,因此这起事件最终不了了之。这种结果似乎非常奇怪,因为它意味着所有与此事件相关的人都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追究到底。
如果我们回顾皇太子朱常洛在万历四十二年和万历四十三年的两次刺杀尝试,我们会发现这些细节表明郑贵妃极有可能是前一场刺杀的幕后黑手。而且,即使她确实参与其中,她也不会用这样笨拙的手段来帮助皇太子巩固地位。这意味着梃击案的幕后黑手很可能不是郑贵妃。
由于东林党成为最大的嫌疑方,他们希望将责任推给郑贵妃,但由于缺少关键证据,他们无法做到这一点。这个过程中,每个势力都采取了一种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最终导致了这起重要事件不了了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至今仍然对明朝朱允炆下落以及 梃击案背后的真相充满好奇的一部分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