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朱元璋屡遭日本羞辱却不敢出兵将其征服元朝领土受损珍贵玉器流失

0

纵览中国历史,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无不希望四夷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以表达两层意思:一是邀请他们来朝贡;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日本并未如期来朝贡,而是在接收国书后竟然砍了使者的脑袋。这让原本自信满满的泱泱天朝大国被小小岛国羞辱,朱元璋感到恼羞成怒,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以平和相迎,却又暗藏强硬。他在信中巧妙地给予“天朝”面子,同时也表达了坚决抵抗的意志。那么,小小日本为何敢杀死大明使臣?这与两场重大历史变故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元军。

在南宋时期,中国成为日本仰慕的榜样。而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全國素食、哀悼,这显示了其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深厚。不过,在蒙古帝国建立后,即忽必烈汗时代,由于日本拒绝遣使进京,被他发动两次海上侵略,但均因台风损失船队而失败。在此过程中,大清早已崛起,而明代则是继承者之一,但对于那些眼见过繁盛汉族文明的人们来说,它已经失去了正统的地位。

朱元璋看不上这个国家,因为他认为它只是一个“无道之君民为盗”的局面。但对于怀良亲王及其他当权者来说,他们相信自己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业。大明与日渐紧张,最终战争只差一步远,但面对朱元璋步步紧逼的手段,当政者仍旧坚守立场。除了前述原因,还有什么力量能支撑住他们?

探寻历史深处,我们发现:怀良亲王等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这种态度,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从未真正征服海上的岛屿,因此缺乏海战经验。此外,他们估计朱元璋不会轻易踏足蒙古远征军曾经涉足的地方,即便如此,他还是只能说而无法行,所以自己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如果你真的敢来,那我们也不会害怕。你放马过来,我们也一样!果然如他们所料,不仅如此,大话压人的结果并没有引起实际行动,只是一个空谈而已。不知是否由此忌惮神风,也许还担心重蹈覆辙,或许更像是韬光养晦,没有进一步采取行动。

随着时间推移,再次查看留下的丹书铁券中规定Japan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Japanese回复中找到了心理上的平衡—既然你称我为“天朝”,自称臣子,我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你杀掉我的使节的事情了。这看似宽宏大量,其实不过是不愿意继续纠缠,就像我停止打击你,你就别再惹我一般。大明时代,对比力度虽显著多于小打闹、日本依然展现了一种均势状态。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