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但遭冯保谗言,被勒令致仕。在万历六年的家中卒于次年的赠复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人物生平
仕官历程
高拱祖籍先祖避元末乱迁徙至新郑老庄村。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高尚贤在正德十二年进士,以山东按察司提学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等职位至光禄寺少卿。
生于正德七年的十二月十三日,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稍长,即攻读经义,对古书有深刻理解十七岁以“礼经”魁乡考取进士,并选为庶吉士。
嘉靖二十一年授翰林编修九载考满升翰林侍读。在嘉靖三十一年的裕王府邸度过九个春秋,其间他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并且在裕王府邸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这些关系后来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资本。
重为首辅
隆庆二年的七月徐阶退休归乡后不久,在同一年的十二月冷落了一段时间的高拱接旨后,不顾腊月严寒,他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以大学士兼掌吏部重新登台。这一次,他利用门生腹心散布言论安抚言路诸官,说:“徐阶昔日对我有恩情,我自当彻底改变过去不好的思想和念头,与诸君共同治理朝政。”
政绩斐然
隆庆四年的八月北边警报频发,而他的布置周密防范严谨,使得蒙古兵未敢入犯。此外,他还支持把汉那吉求降并加封其指挥使,以及推动俺答汗与明朝和好,请封贡之事。他也保护了方逢时免受贬谪,并主张边境军民需保持戒备,不应因无战事而疏忽偷安。此举被认为是解决边疆问题的一大成就,也展示了他的政治手腕和远见卓识。在面对反对派强烈反对通贡互市的情况下,他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达成了这一目标,为改善两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处理国内还是国际事务方面,都能看出高拱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又能够迅速作出决定,这使得他在各种情况下都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力。在很多方面,他都是一个典型的成功者,因为他既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资源,又知道如何有效地影响其他人,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这对于任何希望了解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世界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