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期的大臣。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进士,并在政治生涯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
高拱的祖籍是避乱而迁移到新郑的,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亲高尚贤曾是正德十二年的进士。从小,高拱就展现出了极强的学问和文学能力,当他十七岁时,就以《礼经》之首获得了乡试魁首,这使得他在科举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在他的仕途中并非一帆风顺。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他被推荐为文渊阁大学士,但不久后与徐阶发生矛盾,最终被迫退休。在隆庆二年(1568年),张居正复起高拱,并让他重新担任大学士兼掌吏部。这次回归,被认为是由于张居正和太监李芳等人的支持。
作为内阁首辅,高拱致力于稳定朝政,他主张实事求是,不仅在边疆事务上表现出色,还成功地处理了与俺答汗之间的外交问题,并促成了两方达成和平协议。此外,他还提倡边防备战,加强军队训练,为明朝提供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时期。
尽管如此,高拱的人生也充满了挑战。在万历六年的晚岁,他因病去世,但其政绩仍然受到历史的肯定。他的遗作包括《高文襄公集》,这本书收集了他的诗歌、奏折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为研究明代政治史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