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0年,一个由葡萄牙人组成的冒险船队从马六甲出发,踏上了远赴东方的旅程。他们穿越了马来亚半岛、泰国南部和柬埔寨,最终来到了一片相对未知的海南岛。
在那时期,海南被视为中原王朝的边疆,它缺乏重大历史事件而显得平淡无奇。然而,这也反映出了中央政权对这些边区开发和控制力度不足,因此容易成为各种非法活动的温床。特别是来自广东和福建沿海的一些穆斯林后裔,他们为了逃避海禁政策,不断地驾驶帆船航行于南洋各地,并经常将海南作为转运站。
明朝时期,尽管官方设立了严格的海禁政策,但这并没有完全阻止走私活动和海外贸易。在这个期间,一些富裕的地主甚至拥有能够袭击西方商船的大型武装舰只,他们在马六甲以东维持着一种既盗亦商的生活方式。这自然吸引了那些同样活跃于此区域的葡萄牙冒险者注意,如法利亚这样的首领,他不仅拥有强大的武力,而且乐于利用这种机会寻找仇敌。
当年6月,法利亚率领55名士兵及1艘中国式帆船开始追踪他的目标。那艘船配备有多门西式火炮,由来自明朝沿海的一个穆斯林系海盗驾驶。在一场激烈但短暂的手搏战中,葡萄牙人取得了胜利,并俘获了5名奴隶,其中包括一个曾在其他葡萄牙人的船上服役过的人类,这表明该船可能隶属于某个岭南地区的小规模犯罪组织。
到了7月份,当法利亚带着2艘中国帆船抵达位于昌化城附近昌化江畔时,他目睹了一支40艘水师舰艇以及更多民用帆船,这让他意识到明朝对其进行执行力的不足。而夜幕降临之际,又有一艘巨大的私掠舰悄然入港,这次行动进一步加剧了情势紧张。
8月初,在夜色朦胧下,当两侧同时发动夹击时,对手措手不及,大部分人员选择跳水逃生,只有少数坚守至最后才遭遇灭顶之灾。剩下的物资则成了胜利者的宝贵财富,但由于难以找到合适买家,他们不得不分配给不同的团体并分别行动。
随后的几天里,法利亚等人返回宁远河地区,再次与装备西方武器的中国帆船交战,但依旧因火力悬殊而失去优势,最终导致部下大多数阵亡,只能独自逃往岸边放弃战斗。此事再次证实了随着火器技术传播至东方,以前所掌握的小型轻便军事力量已无法满足现代战争需求,而大型、重装备更为关键。
最终,在一次偶然的情景中,法利亚发现自己错误地追捕的是另一个前葡萄牙潜伏在三亚附近水域的一位叛乱领导者,而不是真正目标。他决定继续北进广东地区,与闽浙之间进行交易,从而获得当地黎族土著保护。但留下的这一段记载,也隐含着许多关于这座岛屿原始丰饶,以及它在漫长历史中的默默无闻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