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件名为“夺门之变”的事件,这次政权更迭被后人认为仅次于靖难之役的严重性。然而与常规不同的是,“夺门之变”并未伴随着大规模的流血和冲突,而是以相对平和的手段完成了皇位的转移。那么,为什么“夺门之变”能够轻易地取得成功呢?
有人认为朱祁钰德行不配,所以失去了皇帝宝座。这一观点得到了朱祁镇复辟后的废帝诏书所提供的支持,其中指责朱祁钰为不孝、不悌、不仁、不义。但要知道,朱祁镇与朱祁钰之间因争位而彻底决裂,他们对对方的指责往往带有目的性和个人恩怨,因此可信度并不高。
事实上,导致朱祁钰失去帝位的关键原因其实与皇位继承问题有关。在当时危急形势下,朱祁钰被迫登基,并非符合礼法。他为了使这种非正常继承合理化,在登基时册封了两岁大的太子——他的侄子朱见深。这样设计意味着等到百年后,皇位将会回到他家族手中。
起初登基时,朱祁钰表现出极其勉强和犹豫,因为瓦剌军队即将攻至北京,大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状态。如果抵抗失败,他作为亲王受罚比君主轻。但北京保卫战胜利后,他体验到了最高权力的美妙,便决定保持自己的权力,并且要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子孙。
景泰三年(1452年),他废掉了侄子的太子位置,将独生子的太子改立,同时废除了原配妻子汪皇后,以新的妃子的母亲作为新皇后。这一切都是为了私利,却严重损害了他的威望,最终结果却是竹篮打水无功——儿子在景泰四年(1453年)就去世了。
在立储问题上,一意孤行甚至使用酷刑反对者,使得越来越多的大臣感到不满。而由于没有确定继承人,一些失意的大臣开始密谋推翻他。此中的主要策划者石亨曾是北京保卫战英雄,但因为贪婪,与另一功臣于谦决裂;于谦则受到重用,因此石亨决定背叛拥立退休的前帝祖父复辟,为自己重新开启职业生涯。
司礼监大太监曹吉祥也有野心,与石亨合作都御史徐有贞早年因主张南迁遭冷落,也陷入停滞期,都察院都御史杨善则从瓦剌人手里迎回前帝祖父陷入停滞期。这群不满现状的大臣聚集起来,一场颠覆景泰朝阴谋便形成了。当时石亨控制京城军队,曹吉祥掌握监察机构,而徐有贞和杨善控制都察院。在随后的“夺门之变”,几乎没有造成流血冲突就完成了政权交接。
景泰帝费尽心思想把持住帝国,却挖好了坑自己埋葬,最终悲惨收场,让人们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