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然而明神宗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就这样国本之争一直僵持了十几年,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收尾。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响,纷纷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大臣们还提及祖制和封建礼制,被后宫干政指责,对郑贵妃进行攻击。此外,他们列举了过去其他君主被立为太子的例证,如英宗两岁、孝宗六岁,都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在此期间,有人上疏要求册立东宫,但遭到明神宗的拒绝。一些官员因为支持这一议案而遭受惩罚,而那些要求快速解决这个问题的大臣,则被贬职或降级。大部分情况下,明神宗都推迟了这次决定,并表示会等待两个孩子年龄稍微增长一点再做出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万历十八年,一群官员集体向清华帝请辞,以此施加压力于他。而尽管他们不断地表达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切和担忧,但最终,他们还是没有能够改变帝国政策的大方向。
到了万历二十一年,一种新的方案出现了:将三个儿童一并封王,让他们各自在自己的领地中治理,然后择一善者作为继承人。这一提议引起了一场新的风波,因为它似乎是在质疑已经确定的人选——即便是嫡出的儿童——的地位和权利。
经过一系列政治斗争、策略变动以及权力的交换,最终,在一个名叫申时行的人物努力下,他成功说服了所有相关方接受一种妥协方案,即继续保持现状,不急于决断谁将成为下任君主。这种方式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国家分裂或更糟糕结果的情况,从而维持了社会稳定。不过,这整个事件也展示出了当时帝国内部深刻的问题,以及中央政府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