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国本之争,历经十几年的风风雨雨,最终以明仁宗的妥协收场。故事中的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尽管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多数支持皇长子朱常洛,但明神宗偏心于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并试图将其立为太子,这一举动遭到了大臣和慈圣皇太后的强烈反对。
据说,神宗曾在大高玄殿与郑贵妃祷神盟誓,相约立朱常洵为太子,并将密誓御书封缄在玉匣内,由郑贵妃保管。这种承诺违背了祖制和封建礼制,对后来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大臣们受到流言影响,不断上奏建议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破除流言并维护正统。
然而,明神宗推托称皇长子的年龄尚小,将其推迟到两三年后再举行。但是,当时年仅五岁的朱常洛已经被封东宫,而刚出生的朱常洵即被尊称为“福王”,这一切都引起了大臣们对于万历是否要废长立幼的怀疑。
此外,大臣们还指责后宫干政,并且针对郑贵妃进行批评。有的大臣如姜应麟、沈璟等人提出要册立东宫,他们的提议遭到了明神宗的不满,被贬官或处罚。此事件导致群臣纷纷上疏申救,但他们的请求最终未能改变明神宗的心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们仍然坚持要求册立皇长子作为继承人,他们甚至集体要求并杜门请辞,以施加压力于明神宗。但是,事态进展缓慢,一直拖延至万历十九年才开始准备正式举行仪式。不过,这个计划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断推迟,最终没有实现。
最后,在万历二十一年的一月二十二日,有大学士王锡爵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即将三个儿子的王位同时赐予,让他们各自享有地盘,然后再择一善者为太子。这一提议虽然能够避免直接选择哪个儿子的问题,却又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争议,最终因众怒而撤回。这段历史上的国本之争,是一次关于权力传承、制度变革以及个人私欲与国家利益冲突的问题,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危机,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类似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