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明清之际中国知识界的为而做学问探寻明朝那些事儿石悦免费阅读之美在自然中的描绘

0

在明清之际,中国知识界的学术氛围与欧洲近代科学兴起形成鲜明对比。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科学职业化意味着将洞悉自然奥秘的科学视为一种为世界“祛魅”的事业。而在这段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更多地关注国家社稷的大计,而非追求纯粹的科学研究。

晚明时期,内外交困导致社会和文化危机,这一背景下,一些士大夫提倡学问经世致用,但他们并未找到新的法宝,只是认定有用之学必当谋求“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东林书院这样的学术团体虽然强调讲习结合,但其活动更多的是针对朝政、人物进行批评和讨论,而不是深入探索自然科学。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虽重视经验实录,但他们并没有以科学为志业,他们许多人的努力都是为了应对悲惨困苦的生活环境而做出的。在这种环境下,“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是为而做学问”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尽管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西方科技,并力主应用于国防和农业,但这些务实派的人们最终还是被迫关注国计民生的应用问题。

随着顺治帝统治下的严厉压制政策实施,对知识界的集会组织、言论出版自由以及社团活动都加以限制,使得原本就不充分的科研环境变得更加险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清之际中国知识界缺乏独立于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创新精神,其重心始终放在了国家利益上,而非个人或集体对于自然世界深入探索。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