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是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在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我开始撰写《后汉书》,直到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以谋反罪被杀止,我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出生于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我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晋为中书侍郎,被桓玄废黜,但在刘裕起兵灭桓玄之后,又重新被启用,并历任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职。
受到家庭学术传统的影响,我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的我,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当我十七岁时,被征辟为主簿,但因不肯应辟就职而辞去。此后数十载,我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史、秘书监、新蔡太守等多种职务。
在宋文帝元嘉九年的冬季,当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时,我也参加了料理丧事。但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在悲伤和酒意朦胧之际,我忘记了利害,与朋友私下饮酒,这件事最终导致我的贬官。当这个消息传到宋文帝耳边,他便把我打发到宣城当太守去了。这次贬官对我是一次很大的刺激,它勾起了幼年的某些隐痛。我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作为妾生的庶子,其身份与嫡出子女有着不可逾越的大分界线。
在宣城任上,我开始编纂历史作品,以此排解心中的苦闷。我凭借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最终创作出了自己的历史名作——《后汉书》。这一切都发生在我的三十五岁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面对现实世界还是探索历史真相,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与知识之间复杂而又深厚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