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关中地区因其粮食丰富,被视为官吏、军队和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供应地。为了满足这一区域的需求,以及拓展西北边疆,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在这段时间里,不仅凿漕渠从东方运送粮食至关中,还在当地建设了大量灌溉项目,以扩大耕地面积并提高产量。短短几十年内,就完成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众多农田水利工程。
龙首渠是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的作品,由于土质疏松,这项工程采用了先进的井渠结构,其中最深的一些竖井达到了40多丈。尽管如此,这条河道并未完全解决塌方问题,但它展示了一种新的挖掘技术。
六辅渲是由倪宽主持,在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完工。这是一系列辅助性的小型水道,它们分别引导着冶峪、小清峪和浊峪等小溪的水流,为郑国上的农田提供灌溉服务。当时人们还制定了一套名为“水令”的用水管理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到的用水规定之一。
白渲则是在太始二年的动工开始,并在赵中的建议下得以完成。这条长200里的河道,从谷口向东南流经池阳、高陵和栎阳,最终汇入于涧泽之滨。此外,它不仅比郑国更高,更能有效避免泥沙堵塞,使得它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直至唐宋时代。而另一方面,虽然郑国较短但即使一年只需一次清理就能恢复原状,因此被认为优点胜过缺点。但实际上,如果看待长远效果,这样的单一方式会导致土地逐渐淤积,最终破坏整个系统。
最后的是成国线,是一条依赖于涧泽之滨而建的大型灌溉线路,该线路位于涧泽之滨附近,其起点位于郿县境内,一直延伸到槐里及其他几个县,最终与蒙茏线相连。成国家力最大,而长度略微逊色于白国家力更强,大约有万顷以上的灌溉能力,是白州的一倍左右,比之前所建立的大规模灌溉系统要更加巨大且可靠,因此成为关中地区主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