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之时,关中地区不仅是官吏、军队和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粮食主要来源地,更是西北边疆拓展的重要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物资的需求,尤其在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前87年),除了凿漕渠以从东方运送粮食至关中外,还在当地大规模建设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面积并增加当地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不仅凿出了龙首渠、六辅渠和白渠,而且还建立了成国渠,这些工程共同构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水利体系。
其中,龙首渠建于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由庄熊羆提出的引洛水灌溉重泉盐碱地计划得到了采纳,并由万余人参与开挖。这条工程虽然初期因土质疏松而易于塌陷,但最终采用了先进的井渠结构,其中最深竖井达40多丈。尽管如此,它依然创造了一种新的技术,并因为挖掘过程中的发现大量化石而被称为“龙首”。
六辅渲系统建于武帝元鼎六年,由倪宽主持,其规模较小,但却对解决当时郑国渠无法覆盖的一部分高耸农田起到了关键作用。此外,它还是我国古代用水制度《水令》的发源点,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白 渡 建 于 武 帝 太始 二 年,由 白 公 提 出 并 主 持,是一条长200里的灌溉工程,它不仅解决了郑国渠不能覆盖的地带,还使得谷口、池阳等县成为农业生产的大力支持者,当地民歌也流传着赞美这两条灌溉系统的效益。
最后的是成国 渔 系,该工程具体建造时间和负责人则未有明确记载,但它以 渭 水 为 源,大型 灌 溃 道,在郿县境内开端向东流经几个县,最终接入上林苑蒙茏 渔 系,为皇家园林供给养分和娱乐设施。
总结来说,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山系,即泾 水 系、 渭 水 系及洛 水 系,每个系列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功能,这些基础设施对于维持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