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西汉定都长安之时,关中地区不仅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更是西汉在位期间尤其是在汉武帝元狩到元鼎年间(公元前122—前111年)的大规模开拓西北边疆和提供粮秣的重要基地。为了满足各方面对粮秣等需求,不仅凿漕渠从东方运粮入关,还在关中大力增建灌溉工程,以扩大水浇地面积,从而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在这段时间里,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和成国渠等众多农田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体系。
龙首渠由一位名叫庄熊羆的人提议,由于土质疏松,最终采用井渠结构,其中最深的竖井达40多丈。尽管有许多问题,但它却创造了先进的井渲技术,并被称为龙首渠。
六辅渲是由左内史倪宽主持兴建,在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完工。这是一系列辅助性小型水道,其目的是解决郑国邑上游北面高耸的地势无法被郑国通道灌溉的问题。当时他还制定了“水令”,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用水制度。
白 渔则是在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动工,由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并主持。这条河流起源于谷口,向东南流经池阳、高陵及栎阳,最终注入于汾河,是一条长度约200里的灌溉河流,它使得附近地区成为高产区,并且由于比降较高,使其能够避免容易堵塞的问题。
除了以上所述几项著名工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型灌溉项目,如灵轵纸泽 渔和违违泽 渔,这些都是发源于南山山溪的小型灌溉系统。在整个西汉时期,这三大引泾引洛引 渭 水系基本形成,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