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简介:秦朝王室之祖,东夷民族的杰出人物。他的本名是伯益,别称为伯翳、大费,是大业的长子、黄帝的五世孙。在五帝末期至夏朝早期,他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姓嬴。
家庭成员:
祖父:业父
祖母:女修(华夏部落颛顼孙女)
父亲:皋陶
母亲:女华
妻子:姚姓之女
儿子:大廉(长子)、若木(次子)
主要事迹:
助禹治水 - 伯益在洪水泛滥时期,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如教民种植稻谷促进农业发展,还发明了凿井技术。
参与平定三苗 - 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派大禹武力征服,但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文教德治使三苗归顺。
撰写《山海经》 - 伯益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这些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轶事典故:
《山海经》记载说,《谱》云:“莒,嬴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莒于期于莒,都计后徙莒,现在城阳莒县就是也。
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有勋于唐虞之间受土赐姓。”
文献记载:
《汉书》:“少昊之后伯益也。”尧王城遗址前期可能是少昊都城,后期可能是伯益的都城。
《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二年下注曰:“《谱》云:“莒,嬴姓,小昊之后。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
人物思想:
德治 - 通过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提倡帝尧那样的仁德和小心谨慎地忠于职守。
评价与争位:
虽然被评为秦朝王室之祖,但最终因与启争位而遭杀害,其死引发了“有扈之乱”。传说其尸骨安葬在商丘宁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