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以桐城派散文著称,与姚鼐、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方苞自幼聪明,早年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在科举考试中,他屡获高名,最终考取进士,并因其文章被誉为“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然而,在康熙四十五年的《南山集》案中,方苞遭受株连,被捕入狱。他在狱中两年仍然坚持著书创作,不仅未减其学术热情,还完成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最终,由于李光地等重臣的营救,以及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他得以免死释囚。
之后,他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如南书房文学侍从、武英殿修书总裁等,并参与了多项重要编纂工作。雍正十三年,他又被提升为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此后,又历经数次升迁,但在乾隆四年被谴革职后,他退隐家中闭门谢客继续著述。
作为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方苞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并倡导“义法”说,即将道德伦理(义)与法律制度(法)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对于桐城派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成为清代乃至中国古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流派。
方苞留下的作品丰富多样,有《周官集注》、《周官析疑》、《仪礼析疑》、《礼记析疑》等史学著作,也有大量诗文集萃,如《春秋比事目录》、《诗义补正》,以及诸如《左忠毅公逸事》的名篇。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更体现出了他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特点,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