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皇帝被称为“官家”,这种世俗称谓的流行,是一场文化大潮。它源远流长,从《晋书·石季龙载纪》中的“官家难称”一词,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蔓延。
赵构登基后,这种称呼更是随着他权力的确立而广泛使用。这背后,是宋初皇权下降、文臣和庶民地位提升的社会现实。为了表达与百官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愿,宋朝后继者们并未改变这一世俗称谓。
科举制度的推行,让庶民阶层有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官家”这一世俗称谓逐渐深入人心。在唐末藩镇割据之乱之后,无数人争相夺取王位,使得“天子”的概念变得轻易可得,“君权神授”的观念开始动摇。赵匡胤通过巧妙的手段,如“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成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除了指代皇帝,“官家”也用来形容达官贵人或公婆。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如《野客丛书》中,就有媳妇叫翁姑为“官家的记载”。从本义来看,它可以代指三大类人:皇帝、当官的人和公婆。而当用于尊敬皇帝时,则区别于正式场合中的“皇上”。
两宋时期,科举选拔人才十余万,以至于文臣的地位显著提高,他们自自然然地将此习惯应用到对皇帝的尊稱上。此外,《湘山野史》记载了一次李仲容对真宗说:“请‘官家’把大号酒器撤走。”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关于“官方”与德性的讨论,而这些讨论实际上不过是敷衍塞责罢了。
综上所述,当时人们将天子称作“官方”,并非因为他们谦虚,而是在顺应社会风气。赵匡胤最初自居为如此,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手腕,而不是真正的心态变化。他不甘心却只能顺应时代潮流,即使后来的皇帝也无能为力,只能跟随其走。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时代,将天子誉为"official"(office-holder)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且一直持续到了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