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出生于宋朝最艰难的时刻,他的父亲高宗赵构是逃跑皇帝,著名的“靖康之变”中逃离了金兵。赵旉在降生前三个月就被封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虽然未有太子之位,但他是实际上的储君。作为高宗唯一的独生子,赵旉自降生起便受到了无比关爱和保护。
面对金兵南侵,高宗只知逃避,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他父兄遭俘受辱的经历,不愿步其后尘。当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再次南下时,高宗带着恐惧从南京向杭州逃亡,最终在那里遭遇宫廷政变,被迫将皇位让给儿子赵旉。这一决定是由苗傅、刘正彦逼迫下的结果,他们要求高宗退位,让赵旉登基,并改元明受。
隆佑太后执政后,她与宰相朱胜非商议,将权力交给了年幼的赵旉,并假意笼络苗刘二人,同时暗地里联络外地大将张浚等人,以图恢复高宗的地位。在先行抵达京城之前,苗刘二人因畏罪潜逃并在路上祸害地方,但不久后都被捕并处死刑。
同年五月,当金兵暂时北撤时,高宗携带着小心翼翼的三岁老大离开杭州前往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然而,在进入新居后的几天内,小王爷因疲劳过度和疟疾而病倒。不幸的是,在他的行宫治病期间,一名宫女不慎踢倒炉灶引发巨响,这个还不到四岁的小生命就因此而夭折。
这个消息传来,对已失去其他孩子能力的大帝来说是一记重锤。他整整哭泣三天三夜,即使将直接负责这件事的人们处决,也无法抹去悲伤。之后,他追封这位英灵为元懿太子。但随着时间推移,没有更多继承人,大帝只能将皇位传递给远房亲属——宋孝宗。
由于住世短暂且是在叛军支持下即位,再加上没有正式登基仪式,所以史书并未记录他为真正的宋朝君主。不过,在元末红巾军起事期间,有人冒充宋朝遗民尊称他为真实皇帝,并追赠庙号简宗。这段历史仿佛是一个隐秘而又动人的故事,它揭示了一代代君王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一个帝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