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人中,僧可朋以其不拘小节的性格和才华著称。他自号“醉髡”,世人又称他为“醉酒诗僧”。尽管他曾因酒债累累,但借助朋友之力,他总能度过难关。可朋擅长于用诗来抒发情感和陶冶性情,他喜爱云游四方,名山大川中的景色常常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与其他诗人如卢延让、欧阳炯、方干、齐已、贯休等交往,应酬唱和,互相吟咏赠答,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而丰富。欧阳炯甚至将可朋比喻为孟郊和贾岛,这三位都以贫困而好学闻名。
可朋的诗歌多次宣扬佛教宗教思想,并阐释了佛教哲理,同时也有揭露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同情受苦者以及表现对时事忧愤的作品。此外,他还写下许多赞美祖国山川秀丽并激励人们爱国之情的诗篇。他的艺术风格多样,有明快有凝重,有疏淡有旷远,有晦涩有峭刻,每一首都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
据《全唐诗话·卷六》记载,可朋出生于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85年—963年),在丹棱县城东门外枫落村。20岁时,他在本县栅头镇九龙山净众寺削发为僧,并成为住持。一年夏日,当时任丹棱县令的欧阳炯邀请他至寺外依林亭共饮赏月。在那座亭子里,一桌摆满了珍馔佳肴,可朋却目光凝视田野,不语。当时的人们疑惑不解,只见田野中的农夫正赤着背顶着烈日忙碌。可朋便即兴赋了一首名叫《耕田鼓》的绝句,以此作为送给欧阳炯的一份礼物:
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蔴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
这首《耕田鼓》震惊当朝,即广政9年(公元956年),皇帝孟昶赐予可朋钱十万、布五十匹,以奖励他的才华。这首作品也被收录进了《十国春秋》,成为了历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明代杨慎评价说:“唐世诗人射洪陈子昂、彰明李太白、丹棱僧可朋,不相上下。”然而,可朋原有的《玉垒集》十卷已经散亡,只剩四首存留于《全唐诗》中。而宋史志亦记载:“僧可朋《玉垒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