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威侯:合纵连横的领袖,战国时期韩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韩宣惠王,即韩康,在公元前337年接替了变法派申不害死后未能继续的变法政策。不久,秦国攻克了韩国军事重镇宜阳。这时是他的父亲韓武在位,但经历失败后,他闭门不出,最终去世。继承君位的是韓康。此时中原局势日益动荡,首先魏、齐联军在平邑打败赵军并占领新城和平邑。接着,赵国联合韩国向魏发起攻击,并包围魏的襄陵。战争持续到次年,以魏军战胜赵、韩联军,将领韓舉被活捉。在此期间,秦国内政稳定,与其他诸侯国家相比处于有利地位。
为了制约秦国的发展,魏罃君主与五个国家签订盟约,并承认了韓康为王。在公元前323年,这五个国家(包括韩、魏、赵、燕、中山)共同发起“五國相王”活动,以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并组成反对秦的一同盟。但是在公元前318年,当这五个国家联合进攻秦的时候,却以失败告终。
面对这些挫折和挑战,韓宣惠王接受了一条建议:通过外交手段与秦国求和,并送出一座名城作为条件,同时准备好武器与盔甲,以便将来与秦军一起南征楚國。这是一种“以一失二得”的策略,而這種策略最終成為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