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渴望的梦想是将古老的中医药知识转化为人类健康的力量,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我的一生追求的是严谨地进行科研,认真完成课题,并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研究青蒿素,开发更多新药物,以此来造福更多人,这也是我个人兴趣所在。在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之后,我仍然没有改变对待奖项和荣誉持有谦逊态度,对于采访和活动也总是尽可能避免,因为我不习惯那种场合上的表演。
屠呦呦是我国培养出来的一代药学家,她曾说过,青蒿素是一份来自中国传统中医药给予世界人民的礼物,而诺贝尔奖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国家而努力工作,向世界展示了一份礼品。
1969年1月,当屠呦呦了解到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协作项目——“523”任务时,她意识到抗疟疾药物研发与疟原虫的速度赛跑一样紧迫。接手这个任务后,她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从中提炼出各种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种内服外用的方剂,并编写成《疟疾单验方集》。这些信息收集和分析奠定了青蒿素发现基础。
经过100多种草本提取液样品测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她决定从《神农本草经》、《圣济总录》、《温病条辨》等著作中寻找灵感,最终在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上找到线索,即用水洗净青蒿汁以治疗疟疾。经过190次失败后,在第191次试验成功率达到100%时,她报告了这一结果。
随后的临床实验需要大量提取液,因此尽管当时所有制剂都停止生产,他们还是利用7个大水缸来替代实验室设备。条件艰苦,没有通风系统,也没有防护措施,但她依旧坚持下去。当她自己尝试这款新药并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后,它被送往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观察。这款新药对于当地居民以及其他受影响者都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从而确立了其作为一种有效抗疟疾药物的地位。
屠呦呦说她的发现是一个关于中国科学家如何在困难环境下寻找新的抗疟疾方法的故事。此后的工作并未就此停下脚步。她关心着青蒿素耐药性的问题,以及如何继续发展它。她知道,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她认为,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责任感,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挑战,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她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使命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或财富,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为了人类健康。她的话语如同一盏灯塔,在黑暗中的引导着前行的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实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