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木根看来,每当有人问起职业选择时,他总是会这样回答:“如果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都去当‘码农’了,那我们国家通信领域的科技创新谁来做?”这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教授曾经有机会加入外企,但他选择留在学校,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从2000年进入移动通信领域以来,彭木根一直专注于人口密集区域的移动通信系统精巧基站和智能无线组网研究。他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密集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主流,改变世界通信格局作出了贡献。最近,他被授予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放弃求职,踏上通信科研之路1996年,彭木根考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当时他接触到了DOS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并见证了个人计算机和第一代互联网的发展。然而,他并不是只想成为一名“码农”。尽管编程语言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但他想要进行理论和技术创新。
一篇关于我国提出的3G标准(TD-SCDMA)的新闻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这让他意识到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他决定跨专业考研,并报考北邮移动通信专业。在等待考研结果期间,他也尝试找工作,但最终决定放弃好offer,以继续他的研究生学习。
涉入深水区,“产业宝典”一鸣惊人2000年,彭木根入学北邮。那时,由于我国3G标准TD-SCDMA的核心基础理论尚未成熟,其相关理论研究欠缺,为产业应用带来了严重制约。一群国外专家甚至说,我国只能应用于小型局部组网,只能作为大规模无缝组网的一部分。但彭木根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在导师指导下,从2001年开始涉足这个“深水区”,率先开展TD-SCDMA组网理论和关键技术攻关。
通过引入多用户检测和波束赋形增益因子,彭木根构建了单小区和多小区容量分析模型,并推导出了一些独特表达式。他还提出了一些多载波组网理论以及扰码规划方法,这些成果揭示了我国3G的容量成因关系,并证明了其性能优越性。这项研究让彭木根一鸣惊人。
博士毕业后,不满足现状而再次出国深造2012年,随着自己的科研项目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一场答辩会促使他意识到自己在国际化方面存在差距。所以,在2013年,他决定暂停国内工作,与美国普利斯顿大学教授文森特·珀尔建立联系,最终成功获得珀尔教授接受指导。此后,在每2个月内提交一次高水平期刊论文中进行科研攻关,让他的论文成为5G及之后5G产业发展趋势焦点之一,而这些成果奠定了其国际学术地位。此后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无论是面对奥运开幕式现场无法通讯的问题还是热点区域无线网络挑战,都没有阻挡住彭木根追求卓越的心志,最终创造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使得灵巧小基站产品得以广泛应用至体育赛事等热点区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