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尤其是在故宫之外。虽然太和殿作为金銮殿,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但它主要用于重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婚礼、册立皇后等,而非日常政治活动。实际上,清朝的皇帝大多数时间并不在故宫办公。
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在其他地方进行听政,比如畅春园。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进行了两次南巡,对江南的山水和园林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决定仿照江南风格,在北京建立了一座御园——畅春园。这座园子不仅为康熙提供了一个避开喧嚣的地方,还允许他在其中听政。
据统计,康熙住在畅春园共计36年,每年的时间都有7次以上居住,这意味着每次平均停留107天。雍正时期,他把圆明园升级为御园,并对其进行扩建,以便“避喧听政”。圆明园不仅是雍正处理国事的重要场所,也是整个清帝国的心脏。
乾隆时期,上述趋势仍然持续。他曾经连续168天居住在圆明园中,即一年当中的43.86%时间。大约105天是在紫禁城度过,而66天则是在热河的承德避暑山庄度过。此外,他还曾前往孔子的故乡曲阜4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