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号宣和主人,是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他的父亲是宋神宗,他曾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在哲宗去世后,由于没有子嗣,他被立为帝,并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赵佶即位后,不久便开始实施新法,但他重用的蔡京等人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他们贿赂公行,卖官鬻爵,“三千索(‘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他们还巧立名目,增税加赋,搜刮民财。
在政治上,赵佶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他还置道官二十六等、道职八等,在宣和三年(1121年)令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始立道学制度。
然而,这种腐朽的统治导致了社会动荡。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先后爆发,对北宋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此期间,赵佶对绘画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推动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还创造了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
最终,在靖康元年的金军攻陷汴京时,与钦宗一起被俘押往北方,最终于1135年去世。在南宋绍兴十二年的1142年,其棺椁才被迎回南宋,并葬于绍兴永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