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侑,隋朝末期的年轻皇帝,他的生平充满了悲剧与不幸。杨侑出生于大业元年(605年),是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母韦妃。他自幼聪明、气度非凡,被封为陈王后改封代王。随着隋炀帝亲征高丽时命他留守长安,大业十一年(615年),他跟随父亲巡幸晋阳,并被拜为太原太守。
然而,在大业十三年的五月十五日,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并拥立杨侑为皇帝。当时的杨侑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其实际权力掌握在李渊手中。大业十四年的三月,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这让李渊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的合法性来称帝。因此,在同年的五月十四日,他迫使杨侑退位,并自立为唐高祖。
降职后的杨侑被封为酅国公,闲居长安直至去世。在他的短暂统治期间,他并没有能够有效地维持国家秩序,而是面临着四面楚歌和内外交困。在历史评价方面,《隋书》和《北史》均对他的统治给予了负面的评价,他们认为他在位期间国家衰败,是因为失去了德政,只能依靠武力维持自己的统治。
最终,在武德二年的五月十二日(或八月初一日),15岁的杨侑遇害或病逝,其后没有子嗣,以族子袭封酅国公爵位。他的陵墓位于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为平地起冢,其规模较大,但因盗洞而显得有些破败。这段历史展现了一个文明帝国如何迅速崩溃,以及一个未成熟的心灵如何在政治旋涡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