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在新年期间赐福已成为一项传统。据说,在西周时期,姜太公为了封神,就将他的恶劣夫人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有“福”字的地方都不能去,这就是为什么到现在每逢节日人们都不敢贴“福”字的原因。
然而,清朝皇帝却不按常规行事。在他们眼中,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他们就会亲笔书写“福”字,并以此作为对臣民的一种慷慨之举。这些手书的“福”字被视作珍贵的礼物,不仅供奉在宫廷内,而且还会被赐予高级官员和宠臣。
康熙皇帝开始这一传统,他每年十二月初一都会亲笔书写一个“福”字,并悬挂于乾清官正殿。随后,这个仪式就成为了清朝宫廷的一个固定的习惯,每年都要重复进行。
嘉庆皇帝则更加注重这方面,他不仅书写了很多包含“福”的诗句,还用它来装饰宫苑中的墙壁。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他与先辈们一样的心意。
同治皇帝更是创新,他不仅限于书写简单的“福”字,还创造出了许多其他形式,如带有火焰和龙纹的作品。这些建筑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象征着好运和长寿。
最后,当御前太监拿着装饰精美的手持版章来到受赐者的面前时,那些人都会恭敬地叩谢,然后把它们带回家中供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荣幸,因为这是直接来自天子的恩赐。而这些手持版章,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而不是普通的门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