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绍兴府山阴县人,是宋朝第十四位皇帝,也是南宋第五位皇帝。他的父亲赵希瓐是一介平民,并非有封爵之人。
在成长过程中,赵昀经历了多次身份的转变。他最初并非皇室成员,而是被推荐给史弥远,由他推荐给了宁宗。在宁宗去世后,他被立为新任皇帝,即宋理宗。
作为一位君主,赵昀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势。北方的金朝和蒙古正在不断侵扰南宋边界,而内部则存在着对外政策的分歧,一些人提倡联蒙灭金恢复中原,而另一些则认为保持现状更为明智。最终,在史嵩之等人的劝说下,他决定联合蒙古共同灭金。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经过商议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以期夹击金朝。然而,这场战役并未能如愿以偿,最终导致了“端平入洛”的失败。这不仅使得南宋失去了大量兵力和物资,而且也激发了蒙古方面进一步进攻南宋的决心,从而全面爆发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
晚年的赵昀更加沉迷于声色犬马之生活,对政务漠视,使得朝政逐渐落入奸臣手中,如丁大全、贾似道等,他们利用权力腐败和专横,不断加剧国家危机。此时,不仅国力衰弱,还出现了一系列政治乱象,如阎贵妃乱政等问题,都严重削弱了他的统治基础。
景定五年(1264年),病重中的赵昀驾崩,在位四十一年,只稍逊于仁宗。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被尊称为“端平更化”的改革者,但也因其晚年的荒淫无道而受到批评。而他的死去留下了一片空白,让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浮现出希望与挑战。这段历史记载着一个帝国如何在逆境中挣扎求存,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个体如何在权力的诱惑面前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