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春节的夜晚,我还只是一个稚嫩的小孩子,家里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年味十足的《百花齐放·迎春花》。那一年的春晚,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表演,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被深深地吓到了。
记得有一段关于古代皇帝的大型历史舞台剧,那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外国文化和艺术的了解有限。在我们看来,那些面部扭曲、身影跳跃、声音震耳欲聋的情景,就像是在讲述一个又古怪又恐怖的故事。尤其是当那些装扮成鬼怪的人物出现时,我们三个小朋友互相拉着手,一边紧张地观察,一边不禁交换了好几次“这是什么啊”的眼神。
还有那首由著名歌手演唱的歌曲,它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激昂的情绪,每一次高声歌唱都让我们的脸颊发红,仿佛周围所有的声音都被它所吸收,而剩下的只有那份震撼与惊艳。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大人们后来回忆起那个年份的春晚,都会用词如“刺激”、“令人毛骨悚然”之类来形容,因为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那些表演实在太过出乎意料,触及到了我们的安全感底线。
现在回头看,那个86年的春晚已经成为了一种怀旧情怀,它不仅展示了当时中国电视艺术界的发展,也反映出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文化多样性。当我想到这场既有教育意义又带点儿戏剧性的表演,我不能帮助自己不笑起来。因为即使是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害怕的事情,现在也变成了美好的回忆,只要提到86年春晚,就能让人立刻回到那个充满无知与纯真的时代。这或许也是为何人们总说“过去比现在更好”,因为每个人心中都藏着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而这个世界,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