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元朝皇帝藏匿在今天的北京之下为何至今陵墓未见天日

0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的事,皇帝都极为关注。尤其是在死后的陵墓问题,即使在历史上名声不彰的皇帝,对于自己的陵墓修建也格外重视。首先陪葬物品要多而珍贵,陵墓所在地风水要好,而且防盗措施也必须做得妥善,因此这也导致了皇陵被发现的相对罕见。

自秦始皇以来,无论是王侯还是帝皇,对于自己陵墓都极为重视,其中有几点原因。一是作为皇帝,身份非常尊贵,是天下第一人,也是“代天受命”的人,再加上古代对于来世的观念,死后修建皇陵,挑选风水宝地,以来世还能富贵为目的。现在史学家为了了解古代文明,不仅依赖古籍和史料的记载,还有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陵墓的陪葬品以及修建风格来了解历史。而到目前为止,每一朝每一代的皇帝都有被发现过其陵墓,即便是秦始皇的陵墓(无论世人认为的是真假),也有被史学家发现,但却没有任何关于元朝皇帝的陵墓,所以有人觉得元朝没有修建过他们的大量荣华堂丽之类的心灵安息之所。

不过中原土地养育着人们,而忽必烈将大本营定在北京,这经过几代人的影响虽然他是一位蒙古族的人,却因为中原礼仪冲击而明白了修建起真正属于自己时代、符合自身文化与习俗之所以强大的意义。在定居之后,他原本游牧民族般自由奔放的一面已经转变成了定居生活形式,而且由于缺少宗庙祭祀,便显得有些不足以表达他对传统与家族遗产深厚情感。

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了一系列文献探索,最终推断出可能的情况。一方面,由于成吉思汗建立并将他的帝国定位于北京,而成吉思汗虽然统一了蒙古族,但并未以中原汉子的身份自称,因此他并不受到了典型中原礼仪影响,并因此没有按照典型方式去建设一个宏伟壮丽的大型金字塔形或山洞式石室;另一方面,他选择采用了一种更符合蒙古民族传统习惯、更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和避免后来的侵扰的手段——封闭式下葬方式。

事实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以及与其他地区不同寻常的地宫建筑手法,使得新中国成立之后所有考察工作都是基于中原汉族传统建筑规范进行,那么自然就无法找到成吉思汗那样的藏身之处,从而误以为他根本就没有埋骨於地下。这一点同样适用于那些追求一种完全不再受到干扰、能够安然长眠且尽可能远离尘世喧嚣的一些元朝君主,他们从心底里希望自己的遗体得到最简单直接且最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情境,就像草木覆盖一样融入自然环境,让世界继续向前发展,而不是留下什么惊人的纪念碑或神秘迷雾让后人探讨猜测。

《草木子》提醒我们,在这样看待生命结束后的安排时,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同时也应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信仰体系,它们塑造着我们如何理解死亡以及如何处理我们的遗体。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