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立国三百年,共传十二位帝王。虽然这十二位帝王不能说每个都是明君,但是却没有一个是昏君,都勤勤恳恳,没有一个耽于享乐、荒淫无道的,几乎都能说的过去。
康熙皇帝自小受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教导,立志要做一个勤于政务、爱护百姓的好皇帝。因此,他的日常消费拒绝奢靡,对那些坐着享福或讲究排场的事,更是没什么兴趣。康熙五十大寿时,一些大臣们就做了一扇屏风为他祝寿,但康熙并未改变初衷,他把屏风上的祝寿文章抄了下来,以此来作纪念,而那扇屏风,则被他退回去。
光禄寺和理藩院的情况也一样,每年的开支都得经过逐步压缩。在康熙的刻意裁剪下,光禄寺和理藩院各自减少了大量开销。除此之外,康熙还命令不让当地官员搭建彩棚,不许举办迎送仪式,不许为了他的题字题词特地刻碑建碑亭。如果有违背,被他知道后,将是一顿痛斥。
雍正则专门派人稽查,如有不照做的,还会被治罪。他命令太监在煮饭的时候,要适量下米,不懂得爱惜粮食。而对于首领太监,如果见到有米粟饭粒,就应当捡起。如果被雍正发现,有轻弃米谷的人,都要接受惩罚,重责四十大板。
乾隆生活上相比前两位更为奢侈,而嘉庆则受到朱珪影响而节俭。朱珪是嘉庆师傅,与和珅相比,是截然相反的人物。大臣们建议在嘉庆五十大寿时内城持续演戏十天,但嘉庆读了奏折之后非常愤怒,在亲政后决意扭转奢华、荒嬉政事的风气,以达到励精图治目的。
道光不仅取消了奏乐,就连大臣给新皇读贺表的仪式,也取消了。他对这种形象面子工程是不感兴趣,将节俭放在第一位。他坐用的轿子,就是嘉庆用过的,如果坏了就修一修,不让做新的轿子。这样的态度自然也影响到了朝廷其他人的行为。不管裤子是否真的破了,都会打上补丁,只为了能和皇帝保持一致。
大学士曹振镛在上朝给皇帝下跪行礼的时候,有心将自己膝盖上的补丁露出来,却没想到还真让道光给看见了。道光这话一出,全朝文武都强忍笑意,因为五两银子的花销,都不知道能买多少条新裤子。但尽管如此,由于处于高位而不谙世事,这样的“节俭”最终还是被内务府的人算计得很厉害。
咸丰没有道光好糊弄,大怒,并下令问罪,上报官员立马说是误报,其实是五十两,这才蒙混过关。勤俭节约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管在怎样的时代,这样的风气应该值得每个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