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建储之谜,奕詝的升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斗争?在他登基之前,道光皇帝并没有急于立长子奕纬为继承人,他的延迟选择可能源自对未来更多选择机会的渴望。随着后来的二子、三子早逝,只剩下奕纬作为候选人,这让建储失去了意义。道光晚年终于开始考虑这事,并且显得格外慎重。
从六岁起,奕詝就接受了杜受田这样的严格教育者。这位公正忠诚的老师对他的学习要求极高,以至于连续十多年不间断地教导他,使得奕詝养成了贤惠正直的人品。
就在道光皇帝努力培养他时,有两件小事情发生改变了他的决策。记载在《清史稿》中的杜受田传记,我们了解到,每年清朝皇帝都会去南苑狩猎,而道光也不例外。在一次打猎时,奕詝表现出了仁义之心,让道光非常高兴,他赞叹说:“这些话才是真正的君主应有的言辞。”由于与自己的传统和标准相符合,这使得道光更倾向于选择奕詝作为继承人。
卓秉恬曾经告诉卓訢,如果父王问你什么,你要毫无保留地回答,无论问题有多么棘手。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自己聪明机智、反应迅速和知识丰富,与众不同的特质,这样可以超越其他竞争者。而杜受田则分析了两个人的实际情况,并建议扬长避短,用自己的独特才能赢得父亲青睐。他告诉奕 詝:如果父亲提及国家大事,你应该坦率表达你的见解,但当提及自己即将不久于世的时候,你只需伏跪流泪,用真诚的情感打动父亲的心。这两种方法都旨在展示仁孝贤惠之美,最终帮助奕 詝击败了才华横溢但急功近利的竞争对手——皇六子的儿子,成为最终被立为储君的人选。
1846年的6月16日,在一张9.5厘米×1.6厘米的小纸片上,用满汉文字写下“立四子为太子”,用红笔书写,“封六子为亲王”。完成后,将这层黄纸包好,再加上另一层颜色略深浅的地黄纸,上面用红笔写“万年”字样签名。此外,还有封条上的签名和“立秋”的标志。这份珍贵文物,即便今日仍保存完好,是国内目前发现唯一可窥视清代秘密立储制度实物,也是研究历史学家们探索这一时代重大事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 道光去世之后,弟弟遭遇困境而死后的儿子,即咸丰帝登基称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