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元代文学与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祖籍是四川仁寿(今属眉山市),而他的父亲虞汲曾担任黄冈尉,宋朝灭亡后,全家迁移到江西省崇仁县。他的母亲杨文仲,是国子祭酒的女儿。从小,虞集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在3岁时就能读书,并且能够记住《论语》、《孟子》和《左传》,以及欧阳修和苏轼等人的文章。在9岁时,他已经掌握了儒家的基本经典,在14岁时,他开始学习理学,对儒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元朝统一中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然后他被召到大都(今北京)担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他以其严谨和卓越的教学能力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并被皇帝提拔为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在他的建议下,为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创新主张,这些主张虽然未能立即得到实施,但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虞集继续受到皇帝青睐,被提升为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他还参与编纂《经世大典》,这是一部详尽记录唐宋时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史志作品。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他因为眼疾请求外放,不久便去世。追封为“文靖”,并赠予官职,以表彰他对国家文化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