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名叫钟子期的人,他生活在公元前387年到前299年的汉阳(现在的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据说钟子期是一位樵夫,戴着斗笠、披上蓑衣,背着扁担,用板斧砍柴。他以此为生,但他的故事远比日常工作要丰富得多。历史上记载,当时有一个音乐家名叫伯牙探亲回国,在汉江边吹奏他的琴,因为那天巧遇了钟子期。当伯牙演奏的时候,钟子期赞不绝口地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两人一见如故,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成了知音。
这段时间里,一位名叫成连的老师教导过伯牙三年的琴艺,使他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音乐家。但是伯牙始终感到心中缺少什么,他渴望能够达到更高层次。成连知道这一点后,便对他说:“我已经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你,而且你学得很好。而且,我自己在感受和悟性方面也没有深入理解。我曾经拜访过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你可以去拜访他继续学习。”伯牙听后异常兴奋,并同意前往东海找寻方子春。
然而,在等待了许多天之后,没有成连的消息,伯牙变得非常伤心。在孤独的大海边,他抬头仰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又回头看向寂静的小岛,只能听到鸟儿悲鸣的声音。这一切触动了他的情感,让他产生了一首忧伤之曲,从此以后,这首曲子的影响使他的琴艺大大提高。其实,那时候成连并没有离开,而是在鼓励伯牙通过自我反思和自然环境来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最后,不管是因为何种原因,最终只有少数人真正能理解并欣赏到伯牙创作出的那些作品。这样的故事传至今,让我们思考:艺术究竟是什么?它需要如何才能被真正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