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盛:社会铁血故事
杨斯盛,字锦春,小名阿毛,上海人。早年丧父母,家境贫寒,他十三岁便到上海学习泥水匠技艺。后来在海关及西人住所从事房屋修建,熟悉了西方近代建筑技术。他能操英语,认识许多欧美人,并与英商公平洋行的大班阿摩尔思关系密切,为其建造缫丝厂。
1880年,杨斯盛创设了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这一举措不仅使他成为了建筑界的领袖,也为浦东地区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还帮助同业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然而,在这条道路上,也有艰难险阻。当时市场上的国外进口窗户玻璃因为尺寸问题无人肯要,但杨斯盛却用廉价购买并镶嵌木边,使其成为住宅工程中的热门商品。他还热心帮助同业,为同业所敬重。
王发记营造厂承建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这是当时安装电梯的砖木结构房屋之一,其建设难度极高。但是,由于地基倾斜的问题,这个项目几乎陷入僵局。杨斯盛毅然为王发记担保,并帮其解决了地基倾斜的问题,最终成功完成了这项工程。
1891年,当英租界当局计划翻造庙宇式的旧海关署屋时,无数工匠都害怕这一巨大的挑战。但是,只有杨斯盛一个人应标,并精心构筑,最终在1893年落成了规模最大、最新式样的西式房屋,这座新海关署震惊了整个沪上。
1904年至1907年的几年间,随着教育救国思想的兴起,一些富有的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其中,有一个名叫黄炎培的人因鼓吹思想被捕,而他的朋友们纷纷出资营救他。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斯盛决定捐款助黄炎培筹建川沙小学,并且资助黄逃往日本避难。此外,他还出资为遇难者下葬,以表达对他们牺牲精神的一种尊重。
最终,在1907年的某个日子里,当江苏省主管教育官员来到浦东中学视察时,他们准备提议奖励这个学校,但Yang笑道:“办学,不是为了博取青紫吧?”让黄炎培婉言谢绝。而实际情况是,这个学校已经几乎完全依赖于Yan家的资金支持,而且成绩远超预期,被誉为“毁家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