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术,其特点在于以内心的意念为主导,通过内在的心意来引领外形的动作。与之相对的是外家拳,这类拳术则是以外形的动作为主,意念则从其后面跟随。
太极拳并非一门依赖强悍力量和猛烈冲击的手段,而是一种以松、圆、活、灵为核心的练习方式,它展现出一种沉稳而不急躁的气质。在它内部在运动规律上,我们可以看到阴阳这一哲学原理被运用,即阴能助阳,阳能助阴,这样就能够实现阴阳相合,以意念作为主要指导力。这正是太极拳所独有的主要特征。
对于真正掌握太极拳的人来说,我认为这项技艺是在杨露禅之后才逐渐形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家族中的武术都开始向这个理论靠拢,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大致框架和实践方法。根据吴式太极拳这样的标准,一切都围绕着“意行”这一概念进行,即使用我们的意识去指引每一个动作,无论是举手还是投足,都要尽量减少肌肉力量的一般应用,因为一旦过度依赖力量,就会走向旁门左道。
太极拳旨在训练体感上的敏捷性以及整体内外之间精神力的协调。如果有人仅仅为了想要主动攻击或者打败对方而练习,那他就未必能称得上真正懂得如何做好这项技艺。实际上,太極劍術就是与对手配合,与对手同步移动;当一个人练习时,他也需要想象自己有一个假想敌,同时要注意到三个方面:内三合(身心灵结合)和三个方面(身体各部位间平衡)的协调,以及圆转自如地伺机待发。这一点使得它不同于其他一些更直接直线式的技术。
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要首先理解阴阳哲学,然后将这种哲学作为指导来进行自己的实践。如果说大局观中有大的阴阳,那么每个具体部分也有它们的小型版;运动应该像水一样,在任何地方都是圆润适应变化,不断塑造自己——这恰恰是区分于其他类型武术特别是那些追求直线性的技术的地方。而且,虽然我们谈到了慢速,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时候都必须如此,有时候需要迅速反应,有时候又需要缓慢调整。这使得战略层面上的要求变得更加复杂,比如说,“如果对方没有行动,我也保持静止;如果对方轻微移动,我会先采取行动”,这样既要先知人事,也要确保最后胜利落入己手。总结来说,训练对象主要集中在意识和感觉灵敏度上,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依靠肌肉力量。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一些人提到“太极操”,但我认为这些只是重视表面的姿态,是一种腰腿功夫,没有深入理解到真实意义上的“ 意境”。真正意义上的 太極劍術,却偏重于内部流转,如果只关注表面的架子而忽略了其中的情感,则只能算是一个简单形式化操作,而不是真正有效的地步状态。
最后,让我总结一下几个关键点:第一、中正安舒,每一步舞蹈或动作都需达到平衡安静无压迫感;第二、缓慢松静,这与众不同的特点强调的是细节过程中的悠闲宁静,不容许任何紧张或勉强之处;第三、圆润自如,使身体成为万向轮一般,无论何处皆可自由旋转周遭环境;第四,用意不用力,就是避免使用粗糙笨拙之力,更倾向于是借由对方力量施展自身招数;第五,以柔克刚,如同云雾般轻盈流畅,从容不迫地藏匿着潜藏威胁因素';第六,以静制动,即始终保持心理平稳,将呼吸下沉至腹部,用冷静目光观察对手变化。基于以上几个字:“中松旋空合,沉稳活灵畅。”遵循这些原则去修炼,就能显著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