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割据成为了唐朝稳定大局的重大威胁。然而,从唐肃宗开始,大唐并未实施大规模削藩政策,而是采取了一些小范围的削减措施,这种策略在力量和影响上都显得相当微弱,甚至连朱元璋时期的推恩令还不如。那为什么唐朝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进行大规模削藩呢?难道说中央集权的实力不足以应对分散势力的割据?
要想通过推恩令等手段有效控制地方势力,就需要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后盾支持。这一点在历史上曾经被证明过,当一方试图强行实施类似的政策时,如果缺乏足够的后盾,地方豪强们往往会公开反抗。例如,在唐朝的一个案例中,将一个藩镇分而治之,其中一部分授予原属主亲戚,但结果仅仅几日功夫,那位亲戚就被捕入狱,被指控为藩镇势力的代表,同时抓捕者正是那位亲戚本人。
然而,这些动作并未能让那些割据一方的人信服,他们对皇帝提出的条件持怀疑态度,几乎没有几个接受。对于这些人来说,掌握着兵权就是他们赖以生存、获得第二次生命的关键。而即使皇帝提供了优厚待遇,他们依旧担心交出兵权之后自己的命运将会如何。在他们看来,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失去手中的大权。
因此,在唐朝晚期,要想完成削藩这一任务似乎是一件无从下手的事情。仔细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只有在社会混乱到达极点的时候,这些内部斗争和外戚问题才能够暂时得到解决。不过,即便如此,也只能是暂时性的平衡,因为真正彻底消除这些问题却是个千年难求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