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梦商朝文史网

文化名人大营救牺牲者的悲壮故事

0

文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文脉兼容并蓄,文运亨通多彩。在沐日浴月的氛围中,我们谈天论地,讲述年节的道理。这一系列讲座由专栏作者张振海主持,以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为我们呈现了关于中秋节气秋分的渊源和异同。

在一个庭院寒暄的情境下,一位学者与老者相遇。学者开门见山地询问:“造次!”老者谦逊回应:“幸会!秋安!”学者接着说:“祺祥!”这番简单而温馨的交流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一场深入探讨。

今天,我们聚焦于2019年的公历9月13日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的中秋节,以及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廿五——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两个都是重要的节点,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位于立秋之后、霜降之前,是季候之半,也被称为“平分”。每年的这一天,在全球范围内昼夜均匀地各12小时,无极昼极夜现象出现。此刻北极附近开始进入极夜,而南极附近则迎来极昼。这一天正值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是春分与冬至之间的一个转折点。

而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社会丰收时期,与祭祀活动紧密相关的是中秋这个节日。在古代帝王祭祀活动中,它起源于周朝时期对自然界(如太阳、土地、月亮)的崇拜。而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则更像是一个庆祝丰收成果的心情表达。不过,由于农历日期不固定,如果没有圆满的满月,就无法进行典型意义上的赏月活动,因此最终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样就可以确保有圆满的大圆满佳话,如今已成为我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并且影响了许多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人们生活方式。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一个是根据二十四節氣來計算,每年的九 月二三 日左右為「」;另一個則是根據農曆來計算,每年八 月十五 日為「」。這兩個節點雖然有著不同的紀念方式與意義,但都對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節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标签: 商朝贸易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