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字卿,华夏族思想家、文学家,被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在儒家思想中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
关于他的家族记载,《元和姓纂》中有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左传》僖公九年则提到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他的家族历经多次变迁,最终定居于赵国。
荀子在五十岁时开始游学于齐国,并成为了襄王时代最受尊敬的老师。在春申君之死后,他被废黜,但仍留在兰陵。这期间,他接受了韩非和李斯等法家的门人,使得他在历史上受到了一些争议。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认为是辞赋之祖之一,与屈原并列。
入秦时,荀子对秦国表示赞赏,但也批评其过重刑法与吏治,同时不认同轻视仁德士君子的策略。在赵孝成王面前,与临武君讨论兵事。此外,他还教授张苍等人,并最终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的著作集编成了《荀子》,唐代杨倞作注。直至清末及以后,由于受到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释者并不多。但随着清朝晚期乃至现代研究者的增加,其研究也变得更加丰富。此外,谭嗣同评价他:“二千年来之学,皆乡愿也。”晚年的代表作包括《劝学》。
北宋苏轼则在《荀卿论》中指出:“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自然观、道德观还是社会历史观上看,都可以发现他的独特见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外王”理念,对先秦哲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