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太后与戎王生子,风气大开:《中国近代史》每章总结
在西陲的秦人,与犬戎等异族共处了长久时光,他们的生活犹如《中国近代史》中每一章的概括,每一步都是向着未来迈进。尽管他们一直抵抗不懈,但生活却是和西戎杂居状态。当时周边的戎狄部落,被司马迁记录下来的,大大小小有十几个,其中包括西戎、犬戎、荡社、亳、芮、彭戏、小虢、大荔等。秦人游牧讨生活,与这些“夷狄”相处,说穿了,他自己也是夷狄。所以《春秋·谷梁传》把秦称为“狄秦”,认定“秦人,夷也”。不同的是,他积极向中原中央靠拢,而其他各族只会侵略和掠夺。这种既共处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使得秦文化打上了浓厚的戎狄烙印。
在建国之前,甚至在建国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和诸夏各国几乎没有往来,只是隔绝状态。这直到春秋末年的穆公或孝公时代才被打破,或许是因为忙于与戎狄争斗,没有时间更没有精力与东方国家交往,也许是因为黄河横亘中间,崤山南北绵延,阻碍了交通隔绝了信息。不管怎样,秦文化几乎没有受到诸夏宗法文化影响,却是一个铁的事实。
由于受戎狄习俗影响,秦人的文化和风俗一直原始素朴,有野蛮痕迹。他保留了大量母系社会痕迹,《商君书》说:“野蛮在于他还未经文明教化。”这在诸夏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男女无别角色混乱导致开放,这可是真开放,从王室贵族到普通百姓都放得开。他的丈夫死后身为太后,她寡妇之身却与义渠戎王生下两个儿子,这事似乎并未引起波澜,因为当时民风本就如此。她还包养情夫魏丑夫,每天上朝带着他,还宣布要情夫陪葬,这种行为只有她才能做到。
不仅如此,她还拿苟且之事当例子。在楚围韩雍氏的时候,她要求救兵条件,即使兵力不足粮食也不足,也要花费数千银两解救韩危机,这估计是在《战国策》唯一一个黄段子出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后口,可见民风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