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童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黄永久(山西省夏县博物馆) 文物季刊 1993年2期 禹王城遗址位于夏县县城西北7.5公里处,因传说夏禹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据考证,禹王城即古安邑,亦即春秋战国时的魏国都城,秦汉及晋的河东郡治。在禹王城遗址内、庙后辛庄村之北,保留有一处古代冶炼铸造作坊遗址。此遗址是1985年村里办砖瓦窑时发现的,后因土质不纯,窑场迁移。在近年来的平整土地中,这里时有各类陶范出土,为此,我们对该地点进行了多次的调查,现将情况筒报如下: 壹遗址概况 遗址地点位于村北约400米处的缓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距禹王城大城西墙百余米,南距禹王城中城北墙二百余米,已暴露的面积有600平方米左右(图一)。该地点遗存丰富,地层中夹杂有许多铁渣和含铁质的琉璃烧结物等,发现的遗物有铸、锄等农具范、构件范、货币范以及陶罐、陶豆、陶盆、瓦、铁铸等。现分别叙述如下: 贰 遗 物 一.工具范 发现有外范、内范芯以及模等。所发现之内范芯,虽大小有异,但形状相近。外范则制作精细,器形各异,此类范数量最多。 1.锌外范 发现有两种类型:1式,一范一铸,无浇铸口。范通长19、大头宽11.5、厚4.5厘米,小头宽9、厚4.1厘米。锋身平直,尾部上宽6.1、下宽5.8厘米。刃部窄于尾部,宽为5.1厘米,平直有斜角,尾部中部有一方形台面(图二,1)。I式,一范二铸,各设半圆形浇铸口。范通长18.8、大头宽17.6、厚4.9厘米,小头宽13.9、厚4.6厘米,锋身平直,尾部上宽6.1、下宽4.8厘米。刃部窄于尾部,宽4.2厘米,平直有斜角,二件铸形状一样(图二,2)。 2.斧外范 一范一斧,无浇铸口。范通长9.4、厚4.8、大头宽10.5、小头宽9.4厘米。斧身平直,尾部宽5.9厘米,刃部成凸弧形,宽为5厘米(图二,3)。 3.镢外范 一范一镢,有一半圆形浇铸口。通长23.8、大头宽13.4、厚6.2厘米,小头宽10.4、厚5.2厘米。镢身平直,尾宽6.3、刃宽8.3厘米(图二,4)。 4.锄外范 发现有两种类型:I式,一范一锄,浇铸口呈方斗形。范通长19.5、大头宽14.7、厚5.9、小头宽13.4、厚3.4厘米。锄身微内弧,其尾部明显上宽下窄,上宽10.2、下宽9.3厘米。刃部平直,宽9.4厘米(图二,5)。 I式,一范一锄,浇铸口呈半圆形。此式没有采集到完整的标本,现以上、下二件标本来说明之。二件标本虽不可对全,但仍可看清此式锄之全貌。范通长约22、大头宽14、厚7.6厘米,小头宽9、厚5.2厘米。整体中部内凹,锄为窄平肩,锄身内弧,弧边、弧形刃(图三1)。 5.刀外范 在采集到的标本中发现有二种类型:I式,残,一范二刀,半圆形浇铸口分两道与两刀尖相联,在刀尖部另外各有一半圆形小孔。范宽15.1、厚5.9厘米。刀为直背,刃微弧,圆形尖首(图二,6)。 I式,残,以二件标本来说明之,虽不可对全,但可看清其全貌。一范二刀,半圆形浇铸口分两道与两刀把相连。范通长约34.5、宽为11.4、厚5厘米。刀为圆形尖首,把、背、刃皆呈弧形,在刀把尾端围绕范体有一周人为的锯口。在所采集到的标本中,同式的范块上皆有锯口痕,并发现有许多被割裂开的浇铸孔部分的范块,这些范块上都有使用痕,说明锯口应是在浇铸完成后才形成的。此式刀也有名之为削者,现暂归入刀类(图三,2)。 6.内范芯 所采集到的内范芯 皆细泥质,色灰,大小各不相同,但形状相近,部分标本保留有范芯座,在范芯座上或带有凹形浇铸口,范芯部分皆小于范芯座。所发现的内范芯没有可与外范相配套者,据形状分析,皆应为锄、斧、辨等工具范上所使用(图四,1)。内、外范的组合方式是将内范置于外范之中,外范通过范芯座而固定内范(图四,9)。 7.模 所采集到的标本皆为锄之模。锄内范的模(图四,4),模残长13、宽15.4、厚3.5~4.1厘米,已残;锄外范的模,无完整者,可用二件标本来说明其全貌,模通长约25.2、大头13.4、厚3.8~4.4厘米,小头宽9、厚3.8~4厘米,中部上鼓(图四,2)。 二.构件范 所采集到的标本不多,可分为二式:I式,一范铸六个方形长条式构件,范通长24.4、大头宽15、小头宽10.9、厚4.1厘米。有二个半圆形浇铸口,各浇口又分三道连于各构件范之上,构件长为 16.7、宽0.6~0.75厘米(图四,3)。 I式,一范铸四个方形长条式构件,已残,范宽11.6、厚4.2厘米,设二个浇铸口,各浇铸二个构件,构件宽0.9~1.3厘米(图四,5)。 三.货币范 仅发现一件。一范铸两个钱币,有一个半圆形浇铸口,分二道各与一平首布之首中部相连。范残长18.2、宽10.5、厚5.5厘米。货币为平首、平肩、方足、弧裆布,首中有穿孔,孔径0.4厘米。二件货币大小各不相同。右面一件货币高4.5~4.75、宽2.95、厚0.35厘米;左面一件货币高4.3~4.5、宽2.85、厚0.3厘米。此范为钱币之背面部分,未发现钱币正面文字范(图五)。 四.铁器 仅发现一件铁铸,保存完整,无锈蚀现象,铸通长9.6、尾部宽4.7~5.2、厚24厘米,刃部宽4.3、壁厚0.4厘米(图四,8)。 五.陶器 所采集到的标本不是很多,完整的器形仅有一件钵,还见有罐、盆、豆等,所发现的筒瓦、板瓦也归于此类叙述之。 1.陶罐 所采集到的标本皆残,根据罐口沿的变化可分其为三式:I式,夹砂灰陶,敛口,尖唇,平沿内凹,鼓腹,外饰粗绳纹,口径23.6~26.8厘米(图六,3)。 1式,泥质灰陶,敛口,尖圆唇上卷,唇外饰一周附加堆纹,鼓腹,外饰细绳纹,口径1厘米(图六,2)。 Ⅱ式,夹砂灰陶,敛口,平沿,鼓腹,素面,口径24~20.8厘米(图六,1)。 2.陶盆 发现的标本皆残,其形制相近,皆泥质灰陶,平沿内凹,折肩,鼓腹。外饰细绳纹,口径32~34.4厘米(图六,4);外饰粗绳纹,口径45.6~49.2厘米(图六,5)。 3.陶钵 泥质灰陶,素面,胎厚,平沿,敞口,腹斜直,平底,口径24.4、底径22、 高6.6厘米(图六,6)。 4.陶豆 无完整标本发现,现以二件标本来说明之。泥质灰陶,豆盘浅平,盘中心凸起,圆柱状把较高,底部圈足呈喇叭形,口径为11.4、底径8.2厘米(图四,6)。 5.筒瓦、板瓦 所采集到的标本皆残,没有可复原者,其表面多饰细绳纹(图七),也见有少量粗绳纹,背部多素面。筒瓦系泥条盘筑法制成圆筒后分割而成的,手制,两头有抹平现象。筒瓦之舌呈弧形,舌端或如刀刃,也有少量标本舌端呈圆状(图四,7),具有明显的早期风格。 叁 小 结 根据调查所采集到的遗物,结合地层中大量出现的铁渣、烧结物等来看,此手工业作坊遗址是一处以生产种类多样的铁生产工具为主的场所。货币范的发现似又表明在生产铁器的同时,也进行货币的铸造。 以现有资料分析,陶范的制作过程是先筛选细泥,加之以一定比例的细砂,组成范土,然后先作成模,在这里见到有锄的模。用烧好的模翻制出外范和内范,将范入窑烘烤后备用。在范上多带有浇铸口,熔化的金属液通过浇铸口进行浇铸,这种在范上带有浇铸口的方法,应该比春秋晚期侯马晋国遗址上的铸铜作坊遗址所出土的范另加浇杯之方法更为进步,使用方法也大为方便。同时其一范上几个铸件(如刀范、货币、构件范等)一次浇铸数件成品的方法,和侯马铸铜作坊遗址中所出土的带钩、箭镞等一范铸多件的情况是相同的。种种情况说明它们两者在工艺上有上、下延续性。同时,这种一范铸造多件器物的技术要比禹王城遗址内汉代手工业作坊遗址中大量运用的叠铸范浇铸工艺为落后(资料尚未发表)。在采集到的大部分标本中,其器物范上皆有明显的拨模收分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汉代叠铸范上也是普遍存在的,故它们之间在工艺上亦有上下承接关系。 在此遗址中还发现有方足平首布货币范,这为遗址的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从货币形制看,这是战国中、晚期的货币类型,与魏国的布币形制相同,应属魏国货币无疑,这在魏国货币中尚为首次发现。再分析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筒瓦等,其时代也与货币范相一致。故我们认为此遗址之时代约在战国中、晚期,应是战国时期魏之安邑的一处手工业铸造作坊遗址。 目前,在禹王城遗址之上,手工业作坊遗址已发现多处,而此地点是其中调查最详细的一处,随着今后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将有更多的材料来进一步说明当时之手工业发展情况。 本文在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正刚先生的多次指点,夏县博物馆王在京同志参加了前后的调查工作,谨此一并致以谢意。 绘图:黄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