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那些事”的后期,清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挑战。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不断的侵略,这不仅加剧了国内的分裂,还促使了一些改革派人物提出新政方案。
首先是戊戌变法。1881年,由于军机大臣张之洞等人的倡导,光绪帝决定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设立学堂、推行洋务、新建海军等。这一时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导致失败。例如,李鸿章提出的自强运动,在实际操作中遭到了地方官员和部分皇室成员的反对,最终无法得到全面实施。
随后,是更为深刻的一次变革——百日维新。这次改革始于1898年,由慈禧太后支持下的光绪帝主持。在短暂的一百零八天内,推出了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宪政、引进西方法律等多项重大改革措施。但是,这场改革也因权力斗争和外国势力的干涉而被迅速扭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并重新掌握了最高权力,这标志着这一阶段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再次受阻。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试图独立思考并采取行动来应对外患。如江苏巡抚吴汝贞,他主张实行严格控制私人借款及关税增收,以减少国家财政压力。此举虽然有效地缓解了一时之需,但长远来看,却加剧了民族资本家之间以及资本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社会层面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新的思想者涌现,他们通过报刊、书籍传播新思潮,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提出了“兴亡继绝”、“救亡图存”的口号,对未来中国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些思想家的活动,也吸引了一批知识青年加入到他们身边,为近代中国文化复兴奠定基础。
最后,当清朝最终在1912年的宣统三年(即民国元年)正式结束统治,其余权利被赋予中华民国时,“清朝那些事”就这样画上了一个句点。这段历史虽充满挫折与失败,但同时也孕育出不可逆转的人文精神,以及对于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心血珠子。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为接下来的时代埋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