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时间长达三十多年,这段时期不仅见证了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和建设,也留下了一些关于外交和边疆管理的问题。尤其是在她的晚年,由于内忧外患,特别是与突厥部落的关系问题,成为她统治时期的一个重要议题。
武则天当政初期,对待突厥采取了一种较为开放的态度。在645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就选择与突厥结盟,以此来抵御其他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物。此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在中亚地区形成,那时候,唐朝与突厥之间有着频繁而稳定的贸易往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不同部落间因为利益或领土争端不断产生冲突。到了武则天晚年,她面临的是一个越来越复杂且危险的地缘政治环境。在这个背景下,她不得不重新考虑如何处理与这些非汉族部落——包括但不限于突厥——之间的关系。
根据史料记载,在660年代左右,由于北方边境受到重创,以及内部矛盾加剧,武则天开始采取更加强硬的手段以应对来自西域各个民族尤其是突厥人的威胁。她通过建立一系列军事防线,如设立“安西四镇”这样的军事要塞,并实行严格的地方化政策,使得汉人居住区远离边疆,从而减少了被敌人侵扰的风险。
除了这些措施之外, 武则天还进行了一系列针对边疆地区的人口迁移政策。她鼓励汉人前往新设立的小城镇居住,同时限制原先居民向沿边区域迁徙。这一策略虽然能够暂时缓解某些问题,但也导致了社会结构上的变化,对当地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武则天对于异族(尤其是突厥)采取了一种既柔软又坚硬的手法。在她的统治早期,她追求的是一个更广泛、更平衡的地缘政治格局。但随着形势发展,这种策略逐渐转变为一种更加保守甚至反动性的姿态。这背后,是她对于自身权力安全以及国家整体稳定所做出的权衡考量。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她在历史上的独特形象之一。